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冬天,是溫暖的開始

日子的界線已經模糊
坐在上班的鐵路上
撒在背上十一月的陽光的感覺有點不一樣

綠色的時光說過就過
測驗考試寒假暑假讓日子有了輪廓

如果末日真的要到來
那我們應該相約在未圓湖
靜靜等候
然後相遇

圖:estellelam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

雨聲笑聲

即興之樂在於,我們沒有事前相對的期望,每次得到的感受和發現都變成玩樂地圖上的新座標。

住香港島有幾樣好:地小、有電車、近海。港島地勢就像緊握的拳頭,有海必有山,行山之便,說的只是距離市區十數分鐘的車程。

由屋苑旁的小徑往內,爬過一段寬二人的石屎樓梯,一級又一級…回頭瞥見剛才頂天的樓群已在腳下。行山且莫急,若只為完成任務,豈不浪費了一站站美景。沿途見涼亭數個,得自認體力有限,邊走邊歇還是我所享受的。是次倒是頭一遭微雨行山,原來經雨粉輕輕洗擦的空氣別有一番清徹甘爽。這樣大小的秋雨就剛好,大一點未免狼狽,害人不願久留。低壓的雲層晾在山脊中,為相中物添了幾層濃淡。

走過最高處,隨即就是下階路。浪聲音先是給我們預告,海灣就在面前。下雨天的浪特別的急、大,遠眺裝備充足的弄潮兒就像海面的飛魚。行得累,滑得攰,有甚麼好得過偶爾放縱飽食一頓呢。天色不好,只一間小食店還在營業。不要緊,這裡有時刻都適合的英式早餐和薄披薩。雖說都是速食,簡簡單單用心煮的還是吃得出。城市人的慣性功課-撳一下開飯啦暫且要讓讓步。熱騰騰的美食可不等人,當然就是食了才算。對著無邊海景送飯才是最佳調味品!一開三,我們慣常的默契,你一句我一句,快快樂樂又一頓。

最新任務-暖戰大浪灣mission completed。銀芽!

其實這裡也是香港。
能讓開心指數進一步提升的魔鬼。
烤雞肉跟小辣椒醬很搭!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一天起始

一天中我最重視早餐。趁還沒有擾人的事發生,未開始做不完的課業前,好好的吃一頓。不一定要是吃得很飽很多很高熱量才是好,早餐要搭心情,配合時間,還要看手上有什麼材料。做過一人份早餐的人相信都有這個經驗:不同的材料很難逐少買,量通常都太多,要麼就吃不光,或是每天都重覆吃早餐A,(也是沒辦法的事。)

煮早餐時,伴著jazzradio的paris cafe當然最合適不過。手機放櫥櫃上,豬柳不放油在平底鍋上慢煎,逼走多餘油份後留一點煎蛋。打隻雞蛋入鍋,這時放muffin bread連塊車打起司進微波爐(家裡有小型烤箱更好),不多不少十五秒。把蛋翻一下,中間蛋黃還是晃晃的就剛好。它還是流心的太陽喔!層層疊好三兄弟,蓋上麵包頂,禮成!配一下PG紅茶放點鮮牛奶,無人騷擾好好把身心reboot。只是每次都禁不住將它快速幹掉,那燙嘴的蛋汁和微融的起司實在很難讓人優雅。畢竟這不是牛角麵包(croissant)啊。

另,秋日時乾燥時細雨,容易著涼。喝茶啡對身體實在不好,改為焗杯菊花薑蜜,驅寒不燥。先把杭胎菊以滾水輕燙,半開後連薑絲數條下杯,蓋好待它變半溫後放蜜糖,份量隨意。

秋樂。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初見流浮山

因緣工作,去了流浮山一趟。果然不負海鮮勝地之名,酒家菜館一路可見,只更添了一份寧靜,畢竟今天並非假日。有名的海鮮飯館養著的海產之巨,足可媲美水族館的活標本。

一路走去,不少攤檔販賣自家的海產乾貨,價錢還算公道,來這裡辦年貨該是不錯之選。金秋之日,蠔的盛產季節,各家的金蠔豉粒粒肥美飽滿,曬乾以後還能保持鼓脹,光想像咬開以後綿密糯香的蠔膏在嘴裡溢出的鹹鮮甜美就令人恨不得即時拿起一隻即場就吃!

兩旁挨家挨戶都是飯店的小路很好走,他們都是水上人上岸定居後經營餐館,昔日出海生活已成舊話,現今海產均由船家批發所得。

海灣離海鮮市場不遠,就在小路盡頭。去的時候正值中午,平日機警的野狼大狗只管睡他們的午覺去,一動不動的橫陳在石板地上。也好,聽著忽地無理的狂叫,想起也覺煞風景。

泥沙石灘很廣,一路到一二百米外的中央,水深只及腰。我沒留神看漁夫,原來他們欠身半天就在等敏捷的蟹上釣,方發覺灘中不少漁夫在用這傳統的方法捕漁。由這裡遠眺可見海灘的水色呈兩截,那是鹹淡水的交界,出產的漁獲最鮮美。靠著岸,我只管用力的嗅那比平日愛更濃更烈的海水味,那是混雜著艇船排出的電油廢氣味,讓人很實在,很有生命的氣息。今天煙霞不算大,還能瞄到左方大橋連接對岸。我想起數年前層搭乘直通巴過橋,當車子經過正下方的蠔排時,看那一根一根的方粗木豎在水面,莫名地給它整齊的美感吸引。

然後是在很遠,很遠的面前,那條看上去有點弧的海岸先是深圳。幾十年前那邊該是一條平滑的線。海鷗三數,正午的陽光照在那蠔殼堆成牆,瓷般的白色顯得特別亮,和那初曬的鹹魚油光對映著。

生活太複雜,抓緊一件事去感受。


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關於他們(一)

我想說這兩個人的一些事兒。他們也許是你我之間的人物,搭在鐵路上也不起眼的模糊臉孔,在可能下周就把他們遺忘前我選擇寫出來。勵志故事我不想說,只是覺得他們有一點點不同,又多少有點像你和我。

C二十七八,有一固定女友,下年打算結婚。有車有樓,對許多女生來說該是一個不錯(?)的對象。與其他同事吹水唔抹嘴的性格不同是,他有參與胡扯,卻總愛不痛不癢的輕輕帶過。眼神間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冷靜和成熟。一次的偶然,我瞄到他車擋暗格藏了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滄桑的書脊透露了它曾被翻閱了好多次。我好奇他竟會對這種題材有興趣,大前提是這種工作環境和時數,能把這個思考消化恐怕需要很大的動力。他不以為然,只是覺得如果你關心這種事的話,許多藉口也就不存在了。這讓我擱下手上的讀物許一段時間感到汗顏。沒有別的,去關心自己需要知道的,也不需要故裝出世,說些似懂非懂的話來吼人。每天看書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然後我們談到了夢想和旅行。這彷彿是八十後的共同語言,你去跟任何一個他們談這個,總能看到眼神中的一下閃爍。說了下西藏和尼泊爾的經歷,一些他們比鑽石更堅貞真誠的信念。我忽然覺得在這裡求婚該是很好的場地。也許一抹黃沙就是代表。他問我,你夢想是甚麼。是一個我自己都不敢面對的弱點。若然連大聲說出來也不敢,那你喜歡這事的程度有限。不過對於夢想,我倒有兩個堅持:一、要義無反顧;二、不能想成本,更不可用營商的角度來考慮事情。人家謂「創業夢」;我覺得創業就創業,夢就夢吧。也不需要把創業神聖化,本來冒險就是穩定的相對,沒有好壞之分。真正的夢想都要帶點點傻勁,且把成功當成bonus,這樣包袱會輕一點。

也沒有過渡,收音機播著農夫的《重新找到你》。他特意把音量扭大,說你好好留意歌詞,實在寫得好到肉。不驚訝,只是我想知道,三十未到的心靈,這樣的老化,是成熟?還是選擇對現實妥協,躲在金鐘罩裡?喔我差點忘了,他即將要成家立室。男生們二十來歲常被說思想不成熟;然而急速長大後,買車買樓的checklist裡加了幾個勾後,抹滅了的熱血和混沌令他們少了一份真,當年的夢想就像永遠庫存的精子卵子,無法解凍更不會結果。又同時,我認識的所有爸爸級的人物,都為自己成家立室,有兒有女兒而自豪,無一不覺得養妻活兒是世上最幸福的重擔。

遊走在通俗和深度之間,也許就是那樣的自然而然。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字在路途

從來都覺得寫/收明信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個月中總有數次,看到卡紙上的風光,那熟悉又遙遠的的筆跡,一些只有我和好友才能讀懂的密語笑料,總是最讓人珍之重之。一句歌詞「我想我很快樂/當有你的溫熱/腳邊的空氣轉了」最合當時心情。

小時候覺得既然「郵費既然郵費都係咁多」,總是密密麻麻地寫滿左手面的空白才肯罷休,好不婆媽。有時候少不免例行公事,千篇一律,到後來還真只速描了數筆刻下風景,才發現一筆筆畫下來的記憶竟更鮮活。(證明我是一個圖像記憶人。)

選明信片也是一種學問。市內的路邊攤、煙草便利店(tabac shop)處可見一套數張地販售通常有齊著名景點,對於行程匆匆而又有「卡債」的旅人,實在很難拒絕。不過記住要講價。

如果時間還有一點餘裕的話,到博物館藝術館的紀念品店走一轉,商業味雖濃,卻也圓了心願,起碼收到此一遊之效。通常有點規模的也會堅持選用上佳紙質印製,能抵受郵程顛簸。這可不是說笑,缺角被口的明信片屢見不鮮!

想要尋好貨,必不能錯過當地藝術中心或藝廊。從插畫師、攝影師的角度看城市,感受點點生活的氣息和他們對城市的解讀與熱愛。若當地出版文化旺盛,如台、韓、紐等地,文具部總教人樂上半天。紐約的city shot明信片,常以街角市容和地下鐵為題,慢鏡頭下見其急速和生氣。一張照片捕捉了並排逆向行走的地鐵車廂內,乘客各自奔波後滿面倦容,正是繁華背後那份無力感。儲明信片,漸也成了一種習慣。

感謝路途上給我寫字的朋友們。


2012年7月3日星期二

哈哈鏡

看完這篇文章,方覺過往的樓盤的廣告拍得實在而富想像力。這起碼有故事性,而你和我都比較容易投射在主角中。這令我想起某次在地產集團面試被問到近期印象較深刻的樓盤廣告時,我只好勉為其難地舉出一些拍攝方法比較新穎的例子,而實質上的訊息實在薄弱得可以。事實上,究竟哪個外國人會享受住在屏風樓;回家途中要經過五六個保安點的家呢?你最多在西貢離島甚至元朗村屋看到他們蹤影。從我懂得樓盤是怎麼一回事開始,印象中就只有一群外國人和歐陸風情的金調廣告在腦海中一個個浮現,伴隨著廉價而臃腫的豪華形容詞。看這陳年廣告,我當時還讀小學,時序上錯過了百花齊放的創作年代,惜矣。


這空間慢慢變得單元。創作人不管目標消費群是誰(始終有本地家庭要買樓),一味硬套豪華概念,只會令觀眾越看越抽離,自動過濾浮誇的訊息,到睇樓時還要福爾摩斯上身,逐步揭穿圖則背後的謊言。大眾所謂的仇富、地產霸權的怨氣和對立,或多或少在這些「明呃」和過份浮誇的營商手法中滋長。說實在,如果我真要住洋樓,見鬼佬,養番狗,搞個移民再買個apartment住應該更划算。而對大部分中產來說,你願意做無殻牛,旅居打工日子總混得去,更何況是醒目的香港仔(女)。買得樓,唔多唔少對未來生活總有希冀,但好像利嘉閣那個It's so high廣告般正正常常地表達期望的實在不多,間接令這個中等質素的也能拿大獎。其實宣傳和廣告高明在於,令你買完不覺物非所值,而心甘情願做他的長期顧客。麥當勞不環保,不健康就人所皆知,但他家的廣告團隊就值得一讚(McCafe豆奶抹茶24小時麥當勞),形象起碼在競爭激烈的快餐和輕食市場中得以維持,令間許的光顧變得更合理。換個角度看,片子拍得好厚待一下我們雙眼和鑑賞能力,別讓我們的腦和眼鏽得太快。

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端午應該說甚麼話


「未食五月稯,寒衣未入櫳」,計我話薄衣一年四季不應入櫳。出一身汗走進冷氣間,一熱一冷身體很容易出事,夏天感冒最難受。六月過得快,原來又剩數天。風打不成,換來的是一天數陣驟雨,空中濕度之重令人很累很沉。常常昏昏睡去,醒來整身又是濕的。太多的冷氣只會令血管收縮,不利循環,身體越來越差。只覺心頭一直有道悶氣,久久未能吐出,即使我已走了不少路,散了相當多的步。只是那個tipping point還未到吧。

這個六月,這個世界都很瘋狂。事情發生得快,消失得也快。就像比指劃在沙上的字轉眼又刷掉了。這樣的情況下完全沒了創作的意欲,我連去買東西都不大情願,只因這個狀態下決定的品味定必很惡俗。

我遏力令自己擺脫這種情緒。不大喜大悲,不虛妄也不擔憂。看來我真的需要抄數次《心經》。看很多的書,也想不同的事情。很幸運書並沒有討厭我的討厭,還是一貫忠實地出現。更幸運地,還讓我在等車的短短五分鐘內淘到兩本陳冠中的舊書。一篇《我這一代香港人》我分開三次才看完。寫在二零零四年前的事,怎麼八成的問題,到今天-我要套用下官腔-還在水深火熱中呢。這樣的事,陳生既不是政壇中人,言詞也不選擇去到最盡,單憑他做了這些年人,我覺得不只他,稍微有點分析力的那代人應該都能想到個大概。天,那我們(香港)這六七年;甚至這十多年又做了甚麼呢。

香港現在這樣子,就像林村以前那棵老樹,已病得有點不堪,誰也不想碰這趟渾水。走得出來的都笑得很開懷,話也說得痛快。印象中我好久沒見孫明揚笑得這樣開懷,也很詫異原來周醫生除了會講流感變種和注射疫苗外,原來也是半個咪友,他評政經比醫療政策流利暢快得多。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想而知,現在做官幾咁無癮。其實面對這樣的一個社會,心戰又有多恐怖?

扒過龍舟食過粽,頹氣快快去。夏天愉快。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退場的色彩

到義大利,少不免為意國三寶-羅馬、佛羅倫斯和威尼斯所迷倒。其中最引人迴思始終是那千年水鄉威尼斯。不為貢多拉的浪漫悠閒,只看錯落對比的色彩足以叫人興奮。

掛在牆上的調色板


首天陰晴不定,午後一場夏雨把初到興致淋剩一半。隔天晴空萬里,在不見雲的日光下,城市輪廓和色彩顯得額外鮮豔耀目。水道兩旁色彩小屋、弄巷上空的萬國旗──每一個定格都溢滿張力,喧鬧地訴說對生活的投入和熱情。叫我奇怪,色彩小屋從來比任何一位設計師更懂配色,逐戶逐戶挨在一起,約定了告訴人們色彩的無限可能。把房子單獨看平平無奇,可列在一起那種震撼足以令你視網膜嚴重疲勞。那一格格的場景,比任何花布更要好看,在這裡,每人都是天生的色彩大師。


島外島


小島位於威尼斯的東北部外島Murano,著名的玻璃之城。把製造工場集中在外島,主要是起隔離作用,好避免工廠內火爐一旦失火,於城中心引發大規模火災。在過往工業革命未起時,玻璃製品是需要技師逐件逐件吹成,質料越通透,顏色越多越顯難度。這也就賦予玻璃製品只有一次成形的機會,也就是其精準和獨一無二之特色。無色不歡的義大利人,更喜把玻璃上色,花鳥蟲魚、斛籌飾具無一不是創作題材。今時今日訪之,生產成本之高令其絕活漸漸息微。一路走去,發現工廠人去樓空,只剩數家仍為貴族訂造的工場仍舊在業,技師站在火爐旁燒玻璃的景象不復常見。一般人所用的玻璃器具,已甚少出自人手吹成的製品。幾所大型的工場外,仍見荒廢多時的碼頭,木橓已見枯霉,失掉昔日堅立之態。坐在路邊咖啡桌旁發呆,我想像著當時車水馬龍,玻璃製品買賣運輸絡繹不絕的Murano盛世。雖在威尼斯的精品鋪、紀念品點還能發現不少貼上"Made in Murano"標籤的作品,可是對遊客來說,他們多半抱著見識欣賞之意,要千山萬水把易碎重物帶回家還是有點難度。慢慢細行,仍是會執到寶的。那一大三小的青蛙擺設,我一看就喜歡,畫工精緻到不行,十元歐羅有找,細心的店主還送我一方形鏡子把蛙們好放。


顏色即生命──鮮活漆在房子上、放滿一路一船上的瓜菜、平常人家雜貨鋪、守在美術顏料店、面具店、盪在橋底河上的貢多拉,從未落幕。在玻璃上褪下來,在一節節生活中上演,已夠豐盛。


Murano 街景,平常和激烈的對比

專業顏料店-上工藝品顏色之用,像五顏十色的咖哩粉
風雨不改的菜市場,民以食為天在意國同樣適用

隱沒於大街角落的舞台

2012年6月12日星期二

韓國 • 味道印象(一)

取名印象,大抵是於此匆匆一春一夏,說到底只是片刻記憶。記憶這個東西是越遠越深刻,往往近年發生的種種,回想竟像夢境剛醒,零散而鮮活。我不知道它們下次再響起來的聲音該是如何;只能有空便把拼圖一塊塊抓回來。沒有地址圖片,仔細有餘,宣傳欠奉。且每人之飲食經歷與心境場境時段互動,食物往往並非主角。以「廣闊」為動機的分享衝動,竟落得單一的愚昧朝聖行為,還要堅稱中立的網絡打手畢竟並不好做。畢竟粒粒(字)皆辛苦啊,同情不已。

***

我無茶不歡,離家總習慣帶數種茶葉以便享受片刻平靜。唯獨去韓國,我倒是把心一橫只帶一點鐵觀音去以備水土不服之用。韓茶的確使人驚喜-主要分兩類,茶葉(就像中國和日本茶般)和用果實泡成的,兩者都稱茶。

到超市逛一趟,你會發現茶的品種和數量竟可佔兩三排走廊。除了有扁平狀喝下去很「削」的碎茶包外,更多的是三角原塊茶葉的,用一韓紙花紋的紙製筒盛之,賞心悅目。綠茶性寒不宜長喝,且對胃也不好。麥茶和玄米茶變成我的好朋友。其實他們味道挺像現在流行的十(五六七八...?)茶,只是味道比較簡單實在,也容易嚐出經過輕度烘焙的米麥香。喝醉吃撐了,此茶的確是好物。即便是茶包,韓國人也十分講究,標明茶園和種植地,不以茶包為方便的原則妥協。一分錢一分貨,顧客就以心目中屬意的質素選茶,也甚少撞板。反而因遊客和café 效應而走紅的O'sulloc ,他家的開架綠茶倒名過於實,反正就屬送禮佳品的類型,本地人甚少進貢。 不過,我倒喜歡它的中譯-噢!雪綠,遇見一塊茶園的清新靜美,配上一聲讚美。

說到品茶,我無時無刻都在懷念在鐘路區仁寺洞和三清洞一帶的老茶房。茶房又名茶室,即像城市的咖啡店。韓國食店百花齊放,亦新舊兼容。傳統茶房以往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可隨城市發展逐漸退居後花園,常在翻新後的韓屋設店。除傳統綠茶外,每店都有自家秘製的各式果茶,木瓜,梅實,五味子,薑蜜,柚子,金橘……風味間而廣,遇見什麼果實材料信手拈來,也就隨性釀茶。韓茶亦貫徹了韓食文化甜的傳統,一般佐以蜜糖,放在瓷碗裡喝。一口甜潤,暑氣盡消。閒適自持的店主往往見你是外地人,都私人醒你幾塊自家製口立濕(小食)-韓菓子。這一般都是米通類的小食,咬下去酥軟綿密,比蛋糕曲奇更覺百食不厭。茶房多半沒有空調,室內以木或古石為主素材,多年不改,看著緩緩轉動的風扇盛夏仍透絲絲涼意,常是晚飯後談天好去處。室裡人就脫掉鞋子盤坐或半躺在矮桌旁,偶爾答腔聊數句,更多的時間就在空白間流轉。外面城市的壓迫和節奏與自己暫不相干,比香港更機不離手,無share不歡的本地人都有份潛共識,享受入夜片刻的寧靜。直到鋪要打烊,推開紙糊窗的木門,響起的kakao talk 提醒你還在人群當中。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那些夏天的午後

久不久還是會惦念太古城那間Log-on。那幾乎成為我每次行太古城的必到地。

商場離家不遠,從家出發或歸家途經,一樣方便。從前商場儘管商業化,總有留人的角落。進Log-on不為甚麼,只是漫無目的遛躂在貨架上發掘好玩的小東西。好讓我從卡通繽紛的懵懂時代得以走進下一扇門。以前以設計重新包裝的生活用品店沒像今天成行成市,要把生活重新註釋也許就靠那道大門。從衣飾到食品,家品到文具都靜靜地置於架上。由鐵通和竹製藤籃或木造層板組成的貨架,平實低調,典型包浩斯風格。

店裡的旮旯都走慣走熟,最愛還是到布偶部看Frog Style的公仔,看多過買。店員也不大管。大家都是靜靜地看看摸摸,從不喧鬧。或許有時與店員稍有交流,可他們話不多,總是懇切到點地把話說完,這種乾脆也不帶推銷味,好保持大家的平等距離。

從來櫥窗購物都是樂事。好的產品和設計,包括displaying method本身,都是一種主題藝術。不管你買了沒有,用心感受設計者背後的用意,物件對生活的影響,總能在我們心上留下一點甚麼,而在某天可以創造自己的生活語言。

香港別處分店還在營業,貨品照賣,運作依舊。然每逢夏天,我走到迴廊盡頭的特價區,看著午後陽光從後門玻璃灑進,站在層架映出交織的影子上看人直到黃昏。外面的熱和流動和我身處的寧靜空調間,竟成了最深刻的記憶。其實掛念的只是一種習慣,氛圍。那時那地那店,今天已換上厚牆,大大的白光燈很亮很刺眼,顧客排著隊在試衣服。

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

回歸基本步


無線又推出新的處境劇《愛家》。看了數集甚有驚喜,主題曲的詞雖是中規中矩,反而再聽到欣宜熟悉的聲線倍感親切。我覺得她真挺適合唱這類輕鬆短曲,令我想起畢打自己人當時那首《無人完美》。這次她唱腔很鬆(tender),跟OP的畫面夾得不錯!OP其實也無甚麼大製作,只是眾主角手繪細碎角落,拼砌出家的樣子。背後創作概念其實跟《結分》差不多。可是一用上簡單蠟筆線條,鮮明油彩配淨白背景,立時四両撥千斤-足見「太陽底下無新事,睇你點包裝」的香港電視劇成功方程式。我只看了三集,不知道眾角畫出家的部分與劇中的各人的經歷和性格有否暗喻。

劇集主題曲-擁抱愛

對於處境劇每集只二十分鐘來說,首集帶得很好,有時代感之餘又足夠交代人物性格關係。三數集各有主題,以老闆(徐榮)經營的夜冷鋪為主幹,經已提及了人際關係上的敬老不再(劉丹星期日飲茶幫後生拿位子)、手機取代溝通(X燒包那段我真的笑了出來)、食飯前的snapshot儀式;社會上的租金高昂、老夫少妻等、拐帶稚童等。還有懷舊的情,氣氛淡然不愠不火地道出舊式影樓的息微之勢,還有客串的Joe Junior!最令我動容的還是老闆抬了張爛酸枝回來,只有他和老豆識貨,興起漏夜一口氣在鋪頭合力將椅子起死回生,兩人完成「活化工程」後滿足對望那刻-或許又是男人的浪漫?是很令人感動的一幕。我無故想起舊時家裡那張長的酸枝椅和入榫老木椅,大暑天陪我度過那段無冷氣的童年。

幕後認真嚴謹,應記一功。我特別留意到字幕的用詞準確簡要,十分地道正規粵語文法,兼沒有拗口的內地用詞,令人看得舒服。也請強國人不要太敏感,就當文化交流,認識下港式中文無壞的。

有人嫌卡士弱,那我真的無話可說。我寧願睇個思想通透精明而甘願做醜人的掌櫃(林漪娸)做戲,都好過要個天真騰雞短視的老闆娘(商天娥)。拜託,二十一世紀了,香港的師奶不是那樣子的,請不要再來這一套,抹黑師奶形象。師奶倒是一份最可愛和值得尊敬的工,一份24/7無糧出放棄打拼中的事業(賺錢買花戴的生活多好)還要八面玲瓏處理婆媳夫婦母子關係,還要知情識趣地當個賢內助的苦差,為的都只是個「愛」字。現實上真的沒有很多千億新抱少奶奶啦。沒法子,鬼叫香港就是這個思想表面進化實質還活在纏腳時代的社會。這更顯八半那套食港女味精食上癮的《耀舞長安》[詳見另一博文結婚與搵食正常得多,難怪八歲小孩已懂得將來要買樓投資,+x哥聽見後一定讚你有前途,重邊捨得咁早死。

當然,不知那些所謂支持原創的假衛道之士,在甚麼時候又會扣個抄襲風波的帽子。都說好了是三色台,還要是處境劇,而我,也只是用大眾看處境劇的心態去感受製作人的用心罷。一碗即食麵,幫你先飛水再加隻煎蛋,你感激還來不及的時候,何以還要站在營養學的角度上去衡量它的價值?

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五月這個星期天

你說這天不需要特別做些甚麼啦,買花好像不太環保。那,不用插的,信手拈來-或者慢慢種也很耐看啊。
見小盆栽三四月匆匆花開一輪,喜滿春天。我把他們置於向東的騎樓前,這裡日光足、空氣好。初夏數場大雨,小花給力竟又再度吐艷。不快不慢剛剛好,媽咪節快樂。上網一查,原來此花花期甚長,除冬季外經年長開。下次再見可是金秋滿載的九月?依我說,阿女生日才是您的大節!往後十年、二十年,天天細碎重複,平淡滿足,人在情在才教人心裡踏實。



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蒸籠

今年的夏天來得特别快
杜鵑早已和這季節告別
下了時速八十里的小巴
走到塗上慢駛的道路上

在這個唯一的五月
我可以睡到黄朝白晏
我可以在草地上喝茶
我可以望著錦鯉發呆

然後一齣好戲
一個下午
夠鐘了 就問自己
今晚食咩餸

這陣子像極了台灣的夏天,每到中午總愛下一場大雨。然後無聲無息的太陽又頂在半空。
猛猛烈烈的天氣,與溫溫吞吞的香港人,原來是絕配

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

對話的張力-伊朗式分居

A Separation
趕得及臨下畫前去看了《伊朗式分居》。幸好有睡足才進場,因為看這戲要非常用心,故事情節主要是透過對話表達;還要邊思考邊追聽著水蛇春長的波斯語。故事很寫實,背景是一個中產家庭,有著你和我都用的生活設施,跟主流媒體經常渲染的防空洞、滿目瘡痍的平房和聖戰分子很不同。男女主角甚至駕著自己的私家車。

男女平等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以為,中東國家定必對女性無盡踐踏,男尊女卑,一夫多妻是常態。由主角Simin和已分居的丈夫Nader之間的理性爭辯,他們各自與十歲女兒的對話、反問然後坦白,最後給女兒在撫養權上自行作主......很少看見在性別議題上大做文章,當中矛盾主要來自行孝道、對下一代的撫養決定和對道德清白的堅持。甚至連中下階層那女傭和她丈夫Houjet一番爭論後,情緒瀕臨崩潰的Houjet 都只是猛打自己發洩,沒有向妻子動粗。

宗教和名譽凌駕一切

西方國家猛「煲大」此片不是沒有道理。
1)女傭Razieh猶豫應否替患上腦退化症的爺爺更衣,打電話詢問會否觸犯伊斯蘭教條再作決定時;
2)法官兒戲地只以各人供詞作準而判案;
3)眾人上演羅生門,面對可蘭經前發誓卻不得不說真話;
4)人們本著為自己的家庭利益而說謊,最後因怕真主(the God)懲罰,報應落下一代而坦白;
5)Razieh視被僱主Nader 冤枉偷錢比被他推倒而掉了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接受
這一切似乎想讓我們了解除了法律和制度外,宗教更是某些文化的核心思想,對於慣性的民主法治國家當然是不可思議。
其中一幕當十歲女兒反覆問父親Nader推開女傭而令她意外失足時,究竟知否她正在懷孕。Nader最後只好向女兒坦白他是知道的,可是當時火遮眼所以忘掉,她當時認為父親可以這樣向法官表明苦衷,Nader想也不想便道出事實:法庭只會關心知情與否,是否蓄意造成根本不是重點。有些時候,法律不是分辨善惡對錯的工具。 

頭紗之於這群女性

劇末一幕
當教師的知識分子Simin果敢獨立,雖披頭紗卻不掩其光芒,由搬回娘家到保釋丈夫,自己找女傭Razieh游說庭外和解都是獨斷獨行,看她披短頭紗動作俐落,一二兩下搞定,不再抓碰。相反,一般女性如Razieh和其親友們,每逢緊張忐忑時,都習慣下意識將頰旁的紗巾抓緊,把自己的頭埋得更深,沉在一片厚重中,剩下一雙徬徨的眼睛。

第一次是劇情,第二次是技巧

本片用了許多門,玻璃,窗作為等級,關係和溝通的分割線。最後法官問女兒選好了跟誰時,她希望父母離席並在迴廊等候。迴廊的中央有道打開的門,兩旁是玻璃窗。Simin Nader 兩人各坐門前後一方,通道上人來人往,表示著溝通的門並不是僵死的,有轉圜的餘地;可是「婚姻」在這國度仍屬許多人的事,得靠某些載體合力。而Nader身旁那張空凳,正等候著Simin哪天跨過來坐下。好戲重看不嫌多,下次再多留意畫面上帶出的訊息。

讓我再點同樣的東西吧


店面不大,是長而深那種。根據老爸講法,難租,地方又唔見使。但還是開了店。

我想每個人都總有自己的comfort food。每周回家,幾近想直接回家最後還是改變注意。牡丹咖啡就在地鐵站旁,人流不少卻有點大隱隱於市的感覺。那或是剛著上課的日子,回家前的踱步,又或是無所事事的下午罷,每每推門而進撲鼻而來就一陣酥油香-準是野菌批出爐沒錯。

新來的客人,總得試試招牌菜,望著貼得密密麻麻的媒體介紹,來個芒果芝士蛋糕,再加杯house coffee 啦!坐下,左右兩排面鏡短吧台,再添兩張高小房桌,十位客人剛好滿坐。許是街坊客,儘管肩貼肩並排坐也無所謂。大家也很識趣按需要挑坐。在這裡很少受一雙焦灼眼神逼走的經驗,皆因熟客總識趣地看見滿座即改外帶。

還是老闆娘聰明,如此有限空間,靜局徒添壓逼感。我最愛聽店裡點播著西洋老歌,一闕一闕耳熟能詳,撫平不少糾結的心情。你不再有時分秒的困宥,時間由歌曲單位組成,直至你聽夠了要走。

空間狹小並不等於要讓品味妥協。盛咖啡的杯是專地設計的,設計功能並存,飲料擱久不涼。杯碟十年如一日放上蕾絲紙墊,每次端上還細心提你先試味後加糖。鵝肝醬西多還用麵包架上,不得不佩服。盛夏,蘋果蜂蜜綠茶配沙拉;嚴冬,來杯勁度十足的薑汁咖啡和著蜂蜜薑粒蛋糕吃,把你從冰箱營救,寒意全消。

空間偌大沙發柔軟的咖啡店很舒服我也覺得是,但不知為何還愛流連坐在木高椅上的時光,很擠但不急,誰也不打擾誰的一種生存模式。這近乎是我城才有、「水泥地上種花」式的一種智慧。

鈴鐺再響,推開玻璃門,步伐依然。












後記:略聽奇聞後,也請認為覺得gtl再加一shot是很怪的「咖啡調配師」們找點時間進修下吧。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碎片

*我還未死去,這裡只是偶爾封塵*


忽然說要去試咪,為的是要找回韓國記憶,分享云云。說到底不是一個整齊的人(卻很清潔,兩者並無衝突),要我突然在零亂的記憶抽屜找出完整故事來說一遍--應該說是想試;更準確的說是要克服的事情。 


聽人講話,寫字,總能行讀者觀眾的權利去肆意批評一番。當真正落手落腳,又是另一回事。由門外漢的身份走近了這一塊,對我這個喜歡聽故事和說故事的人怎樣也是件值得興奮的事。當這些碎片得到別人迴響時,感覺跟有人讚家母的菜做得好食同樣使人快樂。


靈感是累積,技巧是練習。畫面和片段從來都是我記憶的載體(vehicle);可是時間線卻經常扭曲,以為是deja vu (曾經看過)。其實回憶從來都是很賺的:不費錢,不費時,偶爾拿出來,細心想想組裝一下又是鮮活的一刻。當然,挑些不感傷的比較好受,最好是當時單人的片刻。給時間一點時間,忘掉一些;從時間抓回一點時間,記得另一些。最像夢境的inception 式記憶,偏就是那最近的暑假。地鐵7號車的晃晃蕩蕩,冒煙的地面煙囪,於the highline看著悠悠日落,唱著不知名歌的地下酒吧……光怪陸離的城市。只要你有足夠的接受能力,甚麼也可能發生。


成長總有起伏,離別何必感傷。"你永遠不知道,第一次會否就是最後一次。

p.s. 那天在又一城分店看到的櫥窗廣告,還真有stopping power!沒有相機,反技術將就一下。陳朗在你城,有無類似廣告?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好天氣


下課,趕上了好天氣,
到樓下記住這春末初夏日落。
仍然是晝短夜長的日子。看著充滿我城特色的海岸線,
想起每家每戶都上演著自己的生活,竟莫名地心生一份踏實。

我記得
我怕我會不記得
(陳寧 - 藍白紅風格練習)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距離產生美

"Loin des yeux, loin du cœur."  
一句老舊的法國俚語,或多或少可以參透箇中智慧。套用下法國人的直線思維:眼有多遠,心就有多遠。當頭棒喝,是日金句!


不過有時,眼看未為真,你聽見心底裡那句嗎。


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格仔鋪


那夜經過某新書院學生會室,見有格仔出租。純粹好奇使然,走進看看有甚麼小東西在賣。「快租個格仔來賣東西,十蚊一個月,好抵。」你帶笑忙不迭宣傳。咦,難道我額頭寫著有東西要賣?偌大的房間,不見列印服務,文具無售,就連最基本的小食都是租了格仔的同學代售。我拿著文件影印,第一次看見碳粉也可過底,背面的字清晰可見。怪不得,原來用70 gsm的紙,環保得有點徹底。整包紙還要明目張膽放在架上。四名成員,各自帶上耳機,看自己電腦上的直播電視劇。沒有交流。邊走時,只覺得那笑容狡猾得令我不太舒服。

***

傍晚我帶上自己的餐盒排隊買飯。
(兩名同學的對話)
甲:總覺得這樣買上樓食一餐,就用那麼多餐具,不怎環保。
乙:環保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在我眼中,錢──錢先係唯一重要。不是嗎。

好刺耳的一句,我禁不住看甲君是誰。未看清眉目,卻認得那記洋洋得意的笑容,更顯得可怖。此君身上穿著學生會的風衣。我知道於我城,有這想法的大有人在。夠膽大庭廣眾發表偉論的也不是沒有人。只是,當我們痛快地批評別人民智未開,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時,可以先找塊鏡子嗎。敗壞的價值觀,沒有種族之分。

你投的票,是選這樣的人。有財力便眷戀權力──再用權力獲得更多財力。唯一不同的是他們還未懂帶上面具。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青草地


難得一覺睡到中午,吃過簡單中飯後想著帶本心愛的書到校園唯一的天台花園去。把茶沖好,準備出門之際,原來已下毛毛細雨,看那濕答草地,呵原來計劃還是即興,到底還是天氣作主。

想著那一把太陽,一本書,一杯茶的下午。從前兩站之遙,不費甚麼。凡爾賽兩旁的樹特別有張力,人顯得好像模型裡的小人兒。特愛這片刻的寧靜,至今仍覺鮮活如初。那是沒有手機半年的日子。

「喜歡學習,不擅讀書;享受旅行,不要度假。」
想著這樣就好。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3點3


上課上至不斷放蚊,惟有以食提提神。我有時懷疑,究竟自己體重是否可寫成以下數式:
weight= constant +β1*sleepiness -β2*temp

雖說中大(範圍擴展至沙田)是劣食天堂,但仍然有一兩間好canMed can 為其一,尤其是下午茶時段,常推出不同款式的蛋糕酥皮餅食,天天不同。可惜,一時的檸檬批已不復當年勇,感受著酸甜冰凍的快樂已成絕唱。他家午飯伴碟的菜是罕見的蒜蓉小白菜或油綠菜心,該是多麼的有heart啊!

遛躂於不同飯堂久了,總會熟悉不同員工的性格。有脾氣好的;也有急躁的。碰巧在下午茶時段,人流較少,他們臉上少了緊繃多了笑容,好心情的時候還會調侃數句,送你多幾片檸檬(叫我食檸檬?)。

雖不是人間美食,給餐間許有些小錯漏,千年如一的踏實味道足令我感受到小確幸。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chez méli mélo

找不到的桌椅
還記得那期《飲食男女》寫得很好看。兩張長木椅,鋪了格子檯布的小圓桌,一爿小店。一直想拜訪,只可惜忘了店名,好像叫chez 什麽。

是這裏了。G拉著我走進去。門口不是放有桌椅麽?我半帶猶豫,總覺店子跟那時照片看的不太一樣。看到女主人和小女孩,我肯定就是那間了。

巴黎的味道
「 請問有panini賣嗎? 」 
「  你怎知道我這裏有賣這個?」老闆娘Joyce語帶驚喜。
「 哈,反正我就知道有了。」  
只見母女二人默契十足,媽媽在這邊切開麵包放進材料,小的竟拿刀切著香草,功架十足。不一會,兩份新鮮parma ham panini 熱騰騰拿在手上,我們邊吃,邊看店裏的一景一物。巴黎metro map和postcard, 數本置於收銀機旁的法文小說跟那紅蓋礦泉水……一切一切把我帶到回前年春天。

60°C的奶泡
薄切豐富的巴馬火腿搭著淡味羊奶芝士,麵包的兩側都細心地抹上黃油。還夾著不止一種香菜呢。香菜細細的切開,那氣味告訴我女孩的用心。
吃到一半,心癢要杯咖啡。我跟G各點一杯cap和latte, Joyce說:「 Amelie 泡的咖啡比我還要好喝。快去,沖杯給姐姐試試看。」 
這時我才留意著咖啡機。是不花巧的那種方形小機器,緩緩飄出的咖啡香騙不了誰,這豆實在靚。溫度也對。接著把牛奶熱起。不知自己長的那對是什麽眼,就是眼尖看到了溫度針。
咖啡面上的太陽朝著我笑。拉花技術是有點粗疏,可那綿密的奶泡就像奶油般把咖啡脂完美結合,對,這就是parisian café au lait。那界乎cap 與latte 間的味道和質感,我自那年已不復嘗。其實,法式咖啡跟簡單,是沒有意大利分的細,都是double espresso 加奶而成的。重點是材料和技術。 明明就是每間咖啡店都會弄的咖啡,不知怎的在香港總是遇不上。連鎖店售的不是奶泡過多就是奶下太多、不夠熱、咖啡味太削…...等等,總之就是花拳繡腿,不切實際。
「現在很少人熱奶時還堅持用溫度針了。」這時我禁不住表達我的欣賞。
「當然要用啦,溫度過熱奶會變質,六十度剛好。」Joyce 一本正經地說。
 技術老練的咖啡師當然不消說,但十歲女孩尚能踏實認真制作,怎不教業者汗顏。

拉花的美麗誤會
星期六的下午,客人絡繹不絕。然,大部分都是熟客,鋪進店就跟老闆娘閒聊問好。一對夫婦,見我們正在談拉花,男的便道:其實這陣風潮是近二十年才興起。以往的咖啡調配側重於材料、技術和味道。話說80年代某年的世界咖啡師競賽 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一位台灣來的咖啡師憑著超凡的拉花技術勇奪冠軍,兼令在場所有西方評判大開眼界原來latte art可以這樣玩的!」之後,重視賣相的風潮才漸漸興起。可惜後來latte art 已喧賓奪主,成為一般人評定一杯咖啡好壞的主因,而忽略了把鮮奶與咖啡脂(crema)融合的背後實質意義。

你的心還容得下甚麼?
咖啡喝到一半,我問Joyce為何不見門外那圓桌和木椅,讓我差點認不得這店。她既無奈又委屈的憶述,開店後不久的生意漸上軌道之時,忽然食環署派人同一天三次拜訪,還惡言相向,控告她那方圓桌阻街,不許繼續擺放。那店位於小街盡頭,何來阻街之說?同一時期,她身邊好友發現有人於某食評網站留言惡意攻擊。呵,該是有人眼紅了。依我看,這條街那些食店各有不同的客源、市場、貨品,如果這樣都能直接搶你生意,是不是該檢討下自己呢。Business is about risk,如果連少少競爭都驚成這樣,生意根本做不長,還不如回去打工罷。有顆如此狹隘的心,想必不是甚麼尊重「飲食」的經營者。面對小人搗亂,Joyce 根本沒有深究是誰作梗,腦裡想到的只是守著這店,只要能繼續賣她的麵包就好。

浪漫是......?
法國給你的浪漫,是艾菲爾鐵塔下的夜景,塞納河旁的下午茶,還是在站在路旁演奏的樂者?或者,在香榭麗舍大道的血拼,淹沒在數不清的紙袋中,累了就往Ladurée裡鑽,品嘗那糖霜與空氣才叫浪漫?有一種浪漫,叫低調,含蓄,堅持。隱沒在城中的角落,在等知音某天來到。

開業年半,在某個下午,Joyce 決定拿起電子秤來量材料。身旁老顧客大驚,怎麼現在才做costing。對,這裡食物定價只依心中覺得「值」多少,而非行內人根據材料租金人工後再算出來的毛利而定。我只覺不可思議。她希望客人能吃到真正的法國味道,懶理成本高昂,可是balance sheet上的數字令她感到疑惑,究竟是不是要連風乾火腿小黃瓜,都跟著要瘦身呢。可是一念及當初開業的理念,她還是決定義無反顧的去做。「賣五十個三文治不行,我就努力一點,賣夠一百個吧。」是一種近乎癡狂的執著。

這個下午,我好像找到了舊友,與她天南地北甚麼也聊。也沒有刻意試探,一拍即合。直到關店時分,我在紙片上寫下名字和電話。也拿了卡片,小心翼翼地放在錢包一角。

改天,帶點茶,找片牛皮紙繞束細花再去吧。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洋蔥

最近喜以洋蔥入饌。此物甚佳,便宜、味道好,可塑性極高。可也有一缺點,就是用過手處理後,指甲裡總留下辛辣味道,不管我有意無意也洗不掉。那味道得留個一兩天。幸好不屬眼淺,沒什麼流淚反應。


晚間洗臉時又再聞到那揮之不去的味道。突然感到那氣味把我帶到甚麼記憶裡去。沒錯,那是媽媽手上經常有的味道。小時候(當弟弟還沒出世前)我就是一個港孩-任性、倚賴、野蠻,統統有齊。當然,嚴重偏食的我是吃甚麼都要餵的那種。當時,每當媽媽把飯、餸或生果送到我嘴前-那股辛辣的氣味-混雜著一切有可能的香料,包括蔥、蒜、冬菇味就一股腦兒襲來。我大爺上身,就擺出一副臭嘴臉,說「很臭,媽媽快去洗手。」她沒我好氣,每次總聽我說,但都是到水龍頭沖沖,並沒有認真去洗,氣味當然是還在了。回來,再餵,我已經懶懶地說,不食了。


時至今天,終於明白,在沒有傭人的情況下,精通廚藝,包辦一日三餐的媽媽跟本沒有機會讓手上的氣味除掉。洗,或是不洗,根本都無所謂。反正下一餐都要再臭過。家庭主婦是沒假放的。其實,媽媽以前是個大小姐,只是嫁來這傳統家庭,被迫所有事情要從頭學起。要煮到餐餐好像私房菜咁好食,必需放棄優雅的權利。看美女廚神,夢幻得像卡通片;最近播的《May姐有請》,那十蔻红,我看了就只覺不對勁。要不她就在出鏡前先去駁甲;要不她根本就是個A貨。稍有下廚的女生,都知道留指甲是多麼的-不衛生。你看法國大廚優雅,那當然是背後多少個trainee在做處理一切厭惡性工作;美女甜品師Amanda S.亦然,嘿嘿,你叫她天天去搓那牛油麵糰吧?她下個月保證不做。再用一個直接的比喻:實習醫生只能負責寫排版抽血配藥打點滴,只有那群大國手才有份光芒四射地診症論症。打份工也好,為熱誠也好,都不是天生使然的母性所能比擬。問過許多aunties,為何不請傭人,又或者儘管有也決不需管廚,我只聽到她們辛勞但自豪的說:自己做比較好。
沒有一位抱怨的。


我倒有點同情那些由傭人照料長大的小孩,他們由小至大都是吃著那沒有感情的飯餸,接收著那根本不應該屬於他們的母性,那種感覺該是怎樣的?又,在遙遠的另一個家的東南亞小孩,他們沒有母親伴隨的成長,又是怎樣?


* * * 


今早課上,說到「我愛你」和"I love you" 這兩個老掉牙的expression。導師問,點解西方人會常講I love you;而中國人卻不?一片寂靜後,又是例牌的自問自答。我本來預計的解釋比方說文化、情感表達等緣故,都被一句:「因為鬼佬不懂中文囉,如果他們學華語,就會多好多人講啦!」給ko 掉。一貫懶懶閒的我感到莫名的offended,下意識地舉手,不等示意就說:中國人的愛,比你想像中沉重。那是包含了責任,承諾和永恆。不是我沒有世界觀,而是我就在這樣的「愛」中成長的。知易行難,我可不會輕易說出這三字。這與是不是中國人無關。


只見導師(恕我未能尊稱她為教授)一臉茫然,我也不好意思繼續跟她對望,隨便按按手機,幾分鐘後走人。有人regard 這種授課方式是搞gag,輕鬆一點有何不好,ok fine,then go ahead. 四萬幾蚊學費,如果到今時今日大學需要用到無營養的gag來支撐教學,我想不到任何理由要讀這課。我去聽903豈不更好?只能說導師好命,沒有那樣的慧根去感受生老病死給人帶來成長和洗鍊。還好,我們還有選課的權利,合則來不合則去。我倒是很認同天與地》金句「一百個人說不同的話之餘,懂得互相尊重」 的。


* * * 


走在嶺南場的下坡路上,冷風撲面。very chill,很適合想東西。所謂血濃於水,不是你從父母那裡各拿23條染色體這麼簡單。There's something more. 這是我第一次因為洋蔥哭了。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拾芳者

窗外傳來小提琴聲,響了一遍又一遍,是那類熟悉的思鄉二胡小調。
技巧不像賣藝者的純熟,雖偶錯漏掉弦,然氣場不減。不禁好奇,望出窗外,街上風景依舊,不見演者。
究竟是誰在練琴?他/她在訴說甚麼嗎?思念著誰,追憶逝去的甚麼?
沒有呼天動地,隱約的淡淡哀愁,有著《似水流年》的靈魂。




當年今日

繼續天寒地凍,只好在有限精力中找點生活樂子。中午陪呀媽去茶樓飲茶,其實有時我挺享受屋村茶樓的平民熱鬧氣氛。看份報紙,聽下搭檯的公公婆婆閒聊瞎吹,總好過聽三姑六婆們年年新鮮年年甘的「新聞」;比《溏心風暴》更誇張怪誕的情節和是非。甚或,親戚們未免覺得自己太重要吧?


他們可能是生活圈子太小,不自覺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所以,做人無論在什麼階段,總得有點寄託,做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今天,一如既往邊吃邊看。呀媽說我,先睇副刊,無厘正經。也對,一份蘋果名采、信報專欄以及星期日生活,足以讓我消磨一個下午。小時候,總覺得閱報應該正經八百重點看A版。後來不知從那天起(我覺得是在法國半年少接觸了本地傳媒),我覺得香港媒體跟我開了個大玩笑。過冷河半年,除了一些驚天動地的新聞,我壓根兒想不到這樣「脫節」對我自己生活起了甚麼影響。及後半年於首爾更為心安理得,不聞天下事,專心過日子。


太陽底下無新事,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國際大事只要稍作google,來龍去脈、各家各派的立場論點源源不絕,誰對誰錯,請自行判斷。反正history repeats itself,學呀媽話齋,個世界以經癲左,用正常的角度去思考不正常的現象,問愛因斯坦都不會有結論。


報章大部分的報導內容,對自己沒有切身關係,少讀為妙。更何況香港已經被一兩間傳媒集團壟斷,各自有自己擁護的讀者、政治立場,你期望他們會寫甚麼中立的內容呢?不單新聞如此,於PR公司短短工作數月,所為股評家食家旅遊家,都是特約的。之不過比廣告雜誌少點洗腦的意味罷。更無奈的是,許多社會現象譬如悲情城市、港男港女港媽港孩、地產霸權、雙非問題...... 加鹽加醋得離譜,令我們悲觀壓力指數嚴重爆燈。老實說,用放大鏡去照社會上5%的事件,甚麼古靈精怪的東西都有啦。


***
好在,我現在已經脫離聽聽話話,循規蹈矩的中學時代。其實這番妄言早早已經想說,只是當年還在膽怯地懷疑自己是否太離經叛道,輕易道破反被亂扣帽子,落得反叛之名。可惜老師只想看用formula 堆砌的文章結構和四字成語而已。萬試萬靈,比讀理科更好預計。躁動不安的時代已經過去,事實證明當年愚見今天仍適用。奇也怪哉,當年曾遇過不少好的語文老師,就竟無一位認為每天讀(本地)報的習慣已經過時,教導我們放眼世界?還在熱烈地鼓勵踴躍訂報,想來都覺好笑。


另,身邊從事新聞媒體的朋友,剛在事業起步階段、滿懷一腔熱血的朋友,我真誠地敬重他們。身處何許行業也好,但願能保持赤子之心,這樣子就好。





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除舊歲,迎新年

才開學沒兩周,農曆新年又來拜訪,一下子訂好的新年大計又暫得擱置。沒辦法,在家裡總不能心無雜念地工作,加上香港冬天的「極品」-毛毛細雨-更讓人進入冬眠狀態。奇怪,香港人對冷氣趨之若鶩 ,卻很少聽見大家買暖爐。難道大家冬天不覺冷的?我真受不了那種徹骨的陰寒。這時很掛念韓國家居,傳統餐館和宿舍的地熱啊。


連續數餐都吃中式賀年菜餚,忽然想吃些別的調劑調劑。礙於住處附近欠缺咖啡店,通常三點三心野想食下午茶,轉念就是一陣失落。


今天發現一下午茶好物,馬莎的巧克力鬆餅。素來對非新鮮食品有點抗拒,而且$32大元四個,拜託要好吃點。 素聞藍莓味不錯,可惜貨架上不見。


怎料包裝袋一打開,巧克力濃香撲鼻,趕緊將餅放進微波爐內叮十來秒,巧克力顆粒微溶,食之驚喜:味道濕度口感剛好,竟跟鮮製的不相伯仲。呷一口PG濃紅茶,又是一頓簡單滿足的下午茶。


當個獨居中青,口痕惰性起時又有多個好選擇了。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也談博名

偶爾看了梁文道先生對taste即品味一詞的精闢見解,印象深刻。
小妹不學無術,談飲食也談人生,談現實偶爾也發夢。
然活在大時代,保持品味就是我的一點堅持。
是很主觀,對。


有空也請看:
梁文道:衣服的味道(說品味之一)
梁文道:品味的美學(說品味之二)

prochain arrêt: jouy-en-josas

這個地方的人,事,足印,感覺多麽的遠,又似有餘溫,時常暖在心頭。


先說地點。 middle of nowhere,說起來近凡爾賽宮多於巴黎市中心。在RER C線尾三的站上- 完全是地區小鎮一個,比筲箕灣還要local。 她可是連接HEC與外界的一個點,我們對她愛恨交纏。 一個火車站,一個巴士站,超市藥房肉鋪文具店教堂各一;連同餐廳數間,民居零零星星,卻漆著出奇鮮艷的外墻,攀著的薔薇怒放。


羊腸小徑把我領到木門(我們慣叫wooden door)。 這道木門簡直就是經典,進門後沿著一條通往校園的上山捷徑走,不消一會即到學校後門,可想而知有多陡斜。 當年的冬天特別長,初雪剛下時還好,要是過兩天融了又結,踏在上面溜冰似的衝落山,一步一驚心!!!


在下午完成grocery shopping的日子,周末出走後回來趕功課的夜晚,姐提著20K行李箱(?!) 到訪的時候,上山下山,這條路都不知走了多少遍。可體力就這樣鍛鍊的,我人生至今最好腳骨力的日子就在那時,到最後一個月,跟友人邊談邊走氣也不喘。法國人實在喜歡走路,很少見他們去做gym,最普遍的國民運動就是走路和踏單車。


忽爾發現我讀過的學校總是與山結下不解緣。中學時代的康福臺(夠快!),中大和SNU的校巴,HEC木門...... 登高見博。總總不便總有其可愛之處,為我的學校們與世隔絕多一點點、維持著那份珍貴的校園氣息。當時邊走邊罵,總有一天會珍惜。


和暖的冬日於車站,和逃票的日子


快到,挺著點


小店街


愛麗斯夢遊仙境-wooden door
盛夏,兩旁蒲公英開了又謝,樹影壓壓。

聯合廣場-Strand

心血來潮,重寫文章,想來想去都是懷舊一點好。


紐約對很多人來說,是五光十色,紅男綠女,潮流尖端的匯合處。對於要走馬看花的人來說,這大抵是對的;可是食得多煎炸野都會膩。看書對我來說,就好比生活上的粥,多少也要看看清理腸胃。其實,我也算是十分geeky 的一個人。


簡單來說,紐約有兩大書店,分別是Barnes & Noble 和 Strand。前者就像香港的聯合出版集團一樣,具規模、有效率、整齊、商業化。我更愛Strand背後的經營理念。推門一進,書香(真的,是香)新書舊書絕版二手N版古版書均有代售,與其是說賣書,倒不如是"share of knowledge"更貼切。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18 miles of books " 這句slogan,不止是一種自豪,還有帶你時光倒流的感覺。 


店分三層,書類林林總總,除了我們慣性看Top 20 picks 的一欄之外,書的分類非常貼近傳統,不像香港把「有用」的營商、國際試、中小學練習部編到最當眼的位置,我看見的是 history,classics 還要分劇本、小說等等...... 不用說,很多齋睇唔買的例如建築(!),藝術,攝影圖冊的也是一望無際,完全把你「餓書」的慾望狠狠給淹沒。賣書就賣書,做得很堅持,很認真。


記得董橋曾說,在書店晃晃半天時光就過去,是件意外而美好的事。說的很對,我往往走走看看,排隊結帳後一看,天已暗了大半,街上又是下班的人潮。紐約真箇是intellectual 的城市,我看見市民對書本,對知識的愛,熱情和追求。


有時候,腦子累得不想動時,光游走在地面一層的文具雜貨部也叫我樂而忘返。Strand 鼓勵創作,時有新晉設計師的小文具、玩意放賣。你以為日韓的文具設計出神入化,其實紐約的設計是其雛形。鹹魚白菜各有所好,人外有人咁解,無話誰抄誰的。我最鍾情的都是實用又美觀的環保袋,有自家設計的,又有contest winner 的作品。每一個都吸引,我覺得是很好的手信,自己也買了兩個:P


雖然自己有用Kindle看書,但逛書店,打書釘又是另一總生活樂趣。這間過百年的老書店,見證時代變遷,總能為都市心靈提供踏實的歇腳點。回想過往在巴黎和首爾的日子,在這兩新舊文化都市裡頭,可能自己法語和韓語未達閱讀水平之故,總覺得沒有衝動在書店消磨時光,實在有點遺憾。


Strand Bookstore 之外觀 (Source: http://www.strandboo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