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拾芳者

窗外傳來小提琴聲,響了一遍又一遍,是那類熟悉的思鄉二胡小調。
技巧不像賣藝者的純熟,雖偶錯漏掉弦,然氣場不減。不禁好奇,望出窗外,街上風景依舊,不見演者。
究竟是誰在練琴?他/她在訴說甚麼嗎?思念著誰,追憶逝去的甚麼?
沒有呼天動地,隱約的淡淡哀愁,有著《似水流年》的靈魂。




當年今日

繼續天寒地凍,只好在有限精力中找點生活樂子。中午陪呀媽去茶樓飲茶,其實有時我挺享受屋村茶樓的平民熱鬧氣氛。看份報紙,聽下搭檯的公公婆婆閒聊瞎吹,總好過聽三姑六婆們年年新鮮年年甘的「新聞」;比《溏心風暴》更誇張怪誕的情節和是非。甚或,親戚們未免覺得自己太重要吧?


他們可能是生活圈子太小,不自覺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所以,做人無論在什麼階段,總得有點寄託,做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今天,一如既往邊吃邊看。呀媽說我,先睇副刊,無厘正經。也對,一份蘋果名采、信報專欄以及星期日生活,足以讓我消磨一個下午。小時候,總覺得閱報應該正經八百重點看A版。後來不知從那天起(我覺得是在法國半年少接觸了本地傳媒),我覺得香港媒體跟我開了個大玩笑。過冷河半年,除了一些驚天動地的新聞,我壓根兒想不到這樣「脫節」對我自己生活起了甚麼影響。及後半年於首爾更為心安理得,不聞天下事,專心過日子。


太陽底下無新事,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國際大事只要稍作google,來龍去脈、各家各派的立場論點源源不絕,誰對誰錯,請自行判斷。反正history repeats itself,學呀媽話齋,個世界以經癲左,用正常的角度去思考不正常的現象,問愛因斯坦都不會有結論。


報章大部分的報導內容,對自己沒有切身關係,少讀為妙。更何況香港已經被一兩間傳媒集團壟斷,各自有自己擁護的讀者、政治立場,你期望他們會寫甚麼中立的內容呢?不單新聞如此,於PR公司短短工作數月,所為股評家食家旅遊家,都是特約的。之不過比廣告雜誌少點洗腦的意味罷。更無奈的是,許多社會現象譬如悲情城市、港男港女港媽港孩、地產霸權、雙非問題...... 加鹽加醋得離譜,令我們悲觀壓力指數嚴重爆燈。老實說,用放大鏡去照社會上5%的事件,甚麼古靈精怪的東西都有啦。


***
好在,我現在已經脫離聽聽話話,循規蹈矩的中學時代。其實這番妄言早早已經想說,只是當年還在膽怯地懷疑自己是否太離經叛道,輕易道破反被亂扣帽子,落得反叛之名。可惜老師只想看用formula 堆砌的文章結構和四字成語而已。萬試萬靈,比讀理科更好預計。躁動不安的時代已經過去,事實證明當年愚見今天仍適用。奇也怪哉,當年曾遇過不少好的語文老師,就竟無一位認為每天讀(本地)報的習慣已經過時,教導我們放眼世界?還在熱烈地鼓勵踴躍訂報,想來都覺好笑。


另,身邊從事新聞媒體的朋友,剛在事業起步階段、滿懷一腔熱血的朋友,我真誠地敬重他們。身處何許行業也好,但願能保持赤子之心,這樣子就好。





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除舊歲,迎新年

才開學沒兩周,農曆新年又來拜訪,一下子訂好的新年大計又暫得擱置。沒辦法,在家裡總不能心無雜念地工作,加上香港冬天的「極品」-毛毛細雨-更讓人進入冬眠狀態。奇怪,香港人對冷氣趨之若鶩 ,卻很少聽見大家買暖爐。難道大家冬天不覺冷的?我真受不了那種徹骨的陰寒。這時很掛念韓國家居,傳統餐館和宿舍的地熱啊。


連續數餐都吃中式賀年菜餚,忽然想吃些別的調劑調劑。礙於住處附近欠缺咖啡店,通常三點三心野想食下午茶,轉念就是一陣失落。


今天發現一下午茶好物,馬莎的巧克力鬆餅。素來對非新鮮食品有點抗拒,而且$32大元四個,拜託要好吃點。 素聞藍莓味不錯,可惜貨架上不見。


怎料包裝袋一打開,巧克力濃香撲鼻,趕緊將餅放進微波爐內叮十來秒,巧克力顆粒微溶,食之驚喜:味道濕度口感剛好,竟跟鮮製的不相伯仲。呷一口PG濃紅茶,又是一頓簡單滿足的下午茶。


當個獨居中青,口痕惰性起時又有多個好選擇了。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也談博名

偶爾看了梁文道先生對taste即品味一詞的精闢見解,印象深刻。
小妹不學無術,談飲食也談人生,談現實偶爾也發夢。
然活在大時代,保持品味就是我的一點堅持。
是很主觀,對。


有空也請看:
梁文道:衣服的味道(說品味之一)
梁文道:品味的美學(說品味之二)

prochain arrêt: jouy-en-josas

這個地方的人,事,足印,感覺多麽的遠,又似有餘溫,時常暖在心頭。


先說地點。 middle of nowhere,說起來近凡爾賽宮多於巴黎市中心。在RER C線尾三的站上- 完全是地區小鎮一個,比筲箕灣還要local。 她可是連接HEC與外界的一個點,我們對她愛恨交纏。 一個火車站,一個巴士站,超市藥房肉鋪文具店教堂各一;連同餐廳數間,民居零零星星,卻漆著出奇鮮艷的外墻,攀著的薔薇怒放。


羊腸小徑把我領到木門(我們慣叫wooden door)。 這道木門簡直就是經典,進門後沿著一條通往校園的上山捷徑走,不消一會即到學校後門,可想而知有多陡斜。 當年的冬天特別長,初雪剛下時還好,要是過兩天融了又結,踏在上面溜冰似的衝落山,一步一驚心!!!


在下午完成grocery shopping的日子,周末出走後回來趕功課的夜晚,姐提著20K行李箱(?!) 到訪的時候,上山下山,這條路都不知走了多少遍。可體力就這樣鍛鍊的,我人生至今最好腳骨力的日子就在那時,到最後一個月,跟友人邊談邊走氣也不喘。法國人實在喜歡走路,很少見他們去做gym,最普遍的國民運動就是走路和踏單車。


忽爾發現我讀過的學校總是與山結下不解緣。中學時代的康福臺(夠快!),中大和SNU的校巴,HEC木門...... 登高見博。總總不便總有其可愛之處,為我的學校們與世隔絕多一點點、維持著那份珍貴的校園氣息。當時邊走邊罵,總有一天會珍惜。


和暖的冬日於車站,和逃票的日子


快到,挺著點


小店街


愛麗斯夢遊仙境-wooden door
盛夏,兩旁蒲公英開了又謝,樹影壓壓。

聯合廣場-Strand

心血來潮,重寫文章,想來想去都是懷舊一點好。


紐約對很多人來說,是五光十色,紅男綠女,潮流尖端的匯合處。對於要走馬看花的人來說,這大抵是對的;可是食得多煎炸野都會膩。看書對我來說,就好比生活上的粥,多少也要看看清理腸胃。其實,我也算是十分geeky 的一個人。


簡單來說,紐約有兩大書店,分別是Barnes & Noble 和 Strand。前者就像香港的聯合出版集團一樣,具規模、有效率、整齊、商業化。我更愛Strand背後的經營理念。推門一進,書香(真的,是香)新書舊書絕版二手N版古版書均有代售,與其是說賣書,倒不如是"share of knowledge"更貼切。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18 miles of books " 這句slogan,不止是一種自豪,還有帶你時光倒流的感覺。 


店分三層,書類林林總總,除了我們慣性看Top 20 picks 的一欄之外,書的分類非常貼近傳統,不像香港把「有用」的營商、國際試、中小學練習部編到最當眼的位置,我看見的是 history,classics 還要分劇本、小說等等...... 不用說,很多齋睇唔買的例如建築(!),藝術,攝影圖冊的也是一望無際,完全把你「餓書」的慾望狠狠給淹沒。賣書就賣書,做得很堅持,很認真。


記得董橋曾說,在書店晃晃半天時光就過去,是件意外而美好的事。說的很對,我往往走走看看,排隊結帳後一看,天已暗了大半,街上又是下班的人潮。紐約真箇是intellectual 的城市,我看見市民對書本,對知識的愛,熱情和追求。


有時候,腦子累得不想動時,光游走在地面一層的文具雜貨部也叫我樂而忘返。Strand 鼓勵創作,時有新晉設計師的小文具、玩意放賣。你以為日韓的文具設計出神入化,其實紐約的設計是其雛形。鹹魚白菜各有所好,人外有人咁解,無話誰抄誰的。我最鍾情的都是實用又美觀的環保袋,有自家設計的,又有contest winner 的作品。每一個都吸引,我覺得是很好的手信,自己也買了兩個:P


雖然自己有用Kindle看書,但逛書店,打書釘又是另一總生活樂趣。這間過百年的老書店,見證時代變遷,總能為都市心靈提供踏實的歇腳點。回想過往在巴黎和首爾的日子,在這兩新舊文化都市裡頭,可能自己法語和韓語未達閱讀水平之故,總覺得沒有衝動在書店消磨時光,實在有點遺憾。


Strand Bookstore 之外觀 (Source: http://www.strandbooks.com/)